关键词: 教师资格证 2018 初中
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
▪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
▪ 获取1对1备考指导
备考推荐:2018年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协议班
点击加群:教师资格交流群(群内定期分享资格证资料、发布考试新信息)
1. 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、思、行统一的观点,其提出者是( )
A. 孔子 B. 昆体良
C. 杜威 D. 赫尔巴特
2.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阶段的划分,少年期的年龄阶段是( )
A. 6、7~11、12岁 B. 8、9~11、12岁
C. 14、15~18、19岁 D. 11、12~14、15岁
3. 下列哪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( )
A. 记忆能力 B. 绘画能力
C. 运动能力 D. 社交能力
4. “相观而善之谓摩”是指在教学中要( )
A. 互相观察,互相模仿 B. 互相观摩、切磋
C. 互相观摩,从而变得善良 D. 注重教材教法分析
5. 被称为“课程评价之父”的教育家是( )
A. 杜威 B. 斯塔弗尔比姆
C. 泰勒 D. 裴斯泰洛齐
6. 在教师指导下,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,在自己负责、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( )
A. 导生制 B. 设计教学法
C. 特朗普制 D. 道尔顿制
7. 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( )
A. 信度 B. 效度
C. 难度 D. 区分度
8. 根据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论,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。据此,这位教师的成长可能处在( )阶段。
A. 关注生存 B. 关注情境
C. 关注学生 D. 关注自我感受
9. 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宋代朱熹对“悱”字的解释是( )
A.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B. 达其辞
C.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. 开其意
10. 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体现了( )的德育原则。
A.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B. 知行统一
C. 导向性 D.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
二、简答题
11. 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。
12. 简述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。
三、案例分析题
王老师在讲授形近字时,用白粉笔书写形近字相同的部分,用红粉笔书写形近字不同的部分。
(1)他为什么这么做?
(2)他运用了哪些感知觉的规律?
参考答案:
一、单项选择题
1. A【解析】略。
2. D【解析】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:乳儿期(0~1岁)、婴儿期(1~3岁)、幼儿期(3~6、7岁)、童年期(6、7~11、12岁)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(11、12~14、15岁)、青年期(14、15~25岁)、成年期(25~65岁)、老年期(65岁以后)。
3.A【解析】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,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备的能力的综合,如观察力、记忆力等。
4. B【解析】“相观而善之谓摩”即在教学中要相互观摩,取长补短。
5. C【解析】1933年,美国“进步教育协会”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,1942年评价委员会发表“史密斯—泰勒报告”,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,泰勒也被誉为“课程评价之父”。
6. B【解析】题干描述的是设计教学法的概念。
7. A【解析】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的样本、测验的长度、测验的难度等。
8. B【解析】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,以及班级大小、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,如“内容是否充分得当”“如何呈现教学信息”“如何掌握教学时间”等。
9. C【解析】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:“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;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;启,谓开其意;发,谓达其辞。”
10. A【解析】题干体现了“爱”与“责”相结合,也即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。
二、简答题
11. 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。
(1)“教育目的”是理论术语,是学术性概念,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;“教育方针”则是工作术语,是政治性概念,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。同时,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,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。(2)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,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。或者说,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,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;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。(3)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,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;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,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。(4)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,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,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,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。
12. 简述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。
(1)公平、正确、合情合理;(2)发扬民主,获得群众支持;(3)注重宣传与教育;(4)奖励为主,抑中带扬。
三、案例分析题
(1)王老师这么做是运用了知觉的选择性,为了突出形近字不同的地方,使学生能够迅速、清楚地感知到形近字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,便于学生注意和理解。
(2)他运用了感知觉的差异律。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,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就越容易。在物质载体层次上,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、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。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距,可以增强感知部分的强度,提高感知效果。案例中,王老师用白粉笔书写形近字相同的部分,用红粉笔书写形近字不同的部分,就是运用了感知规律的差异律,用不同的颜色增强了感知部分的强度,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。
相关推荐:
手机登录下载
微信扫码下载
微信扫一扫,即可下载